在岚皋县滔河镇漆扒村境内有一条溪流叫浪河,它顺山势千折百转,在密林幽境中奔腾狂欢。浪河的岸边,有一条历史久远的古盐道与之朝夕相伴。古盐道与浪河一静一动,见证着昔日运盐人的喜乐辛酸。
岚皋县境内的古盐道沿浪河南北延伸,高出浪河水平面6 ~ 20 米,北起浪河口的谭家屋场,途经明清时期著名的漆扒街,南至陕渝界山——南天门,残存长度约 10 千米。浪河古盐道在深山密林中曲折蜿蜒,时而顺山爬坡,时而沿河砌坎,时而跨河架桥,时而凿岩建栈。据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考证,这条古盐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巴国十分强盛,巴人利用这条盐道将产自重庆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巴山腹地,使生活在岚皋的巴人们品尝到了万味之首。
随着历史演进和朝代更迭,浪河古盐道的功能不断扩展,从最初单一的运盐通道演变成陕渝两地的通商要道。到明清时期,随着湖广移民的涌入,陕渝两地人口激增,陕渝两地的贸易往来也随之大幅增长,浪河古盐道变得空前繁荣。当时盐道上还建有盛极一时的中转驿站——漆扒街。漆扒街里烟馆、青楼、客栈、饭馆、赌场一应俱全,在漆扒街醉生梦死一回或许是行走在浪河古盐道上的商贾和背哥们行程中的最大乐事。
如今顺着浪河古盐道由北向南行至漆扒街时,昔日的建筑遗迹仍然清晰可见,鳞次栉比的屋基残垣向后人展示着漆扒街昔日的繁荣景象。拨开矮树杂草,随处可觅石凳、石马槽、石碑等历史遗存。在漆扒街下端的浪河边,有一座石炭渣土堆成的小山丘,这是漆扒街当年繁盛景象的最好佐证。
浪河古盐道经过漆扒街再向南行 1000 米,就是陕渝两地的界山——南天门。南天门横亘在群山之间,略显低矮,好似群山之间打开的一道山门,这或许便是它名字的由来。南天门虽低却峭壁林立,异常险陡。当时的背哥、商贾们选择冒险翻越南天门,大概为的就是缩短旅程。
浪河古盐道经过南天门后,呈“之”字形,有十八道拐,被人们称为“十八拐”,总路程约 4000 米,且大部分道路都是由石阶组成。翻一遭南天门,爬一次“十八拐”,就会明白当时的漆扒街为何那般兴盛。南来的商贾、背哥们翻越南天门后已筋疲力尽,急需在漆扒街歇脚休整;北往的商贾、背哥们得在漆扒街养精蓄锐,才能一鼓作气翻过南天门。
南天门的顶峰就是岚皋县境内古盐道的尽头,但盐道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继续向重庆境内延伸。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达,浪河古盐道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作用,但陕渝两地的山民们还会偶尔发挥它的交通作用,促进两地山民的友情。浪河古盐道静静地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似久经沧桑的老者向钦慕它的后人诉说着昔日的鼎盛兴衰、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