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平利县公安局!

| 微信公众号

“优服务 拓渠道”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7日08时03分   来源:   作者:   【 字体: 】   

平利县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全县82058人搬入了新家园,但随之产生“管理不便、服务脱节、矛盾突出的难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平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巩固易地搬迁群众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利县公安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决策部署,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探索建立“人户分离管理、信息共享共建、服务无缝对接”簿并行双线管理项保障易地搬迁人口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对移民搬迁群众的精准管理和优质服务。

  一、“双簿并行”破难题

进一步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杜绝搬迁群众办事多头跑的情形,县公安局深入调研、先后派员赴外地考察学习经验做法,提请县委深改委将“居住簿”改革列为全县重点改革项目,在长安镇开展先行试点、探索经验,逐步制定完善《平利县居住簿管理暂行办法》和《全面推行居住簿管理实施方案》,按照“户籍地管理地和林、居住地服务人和事”的思路和“搬迁类型、分步实施、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县全面推行“双簿”并行改革,“双簿”双管齐下,既保障好搬迁群众的权益,又落实好户籍管理责任补齐了现有人口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短板。

  二、“双线管理”促稳定

 (一)线上构建云端警网,人口管理更科学。易地搬迁群体旧屋新房两地奔走,分散性和流动性较大,难于管理和服务。县公安局投入50万资金依托陕西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陕西省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平利县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一标三实”信息采集标准,调动镇村干部、网格员等力量逐户采录信息建立搬迁群众数据库通过内部互通、外部共享、信息共建,用精准的基础数据为治安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县域内民政、教育、医疗、社保各部门信息联通,统一线上管理和服务。

(二)线下实施三色管理,基层治理更高效“居住簿”管理制度为抓手建立搬迁群众“红、黄、绿”三色管理机制,红户管理矛盾突出、重点稳控对象;黄户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等特殊群众,其他户纳入绿户管理;强化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联调”作用,创新打造“智慧小区”,结合基层所队“综合勤务指挥中心”,依托“雪亮工程”,实现全天候巡查,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搬迁安置区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双项保障”惠民生

(一)权益保障抚民心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划分并明确两地的管理服务职责。在搬迁群众的“居住簿”上载明,原居住地基本权益全不变”,即搬迁群众原有土地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政策权益不变特别还明确在安置区居住1年以上的搬迁群众,参加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二)服务保障稳安居群众持“居住簿”即可享受子女就近入学、医疗报销、养老保险参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创业就业培训等多项服务。长安镇搬迁户王大胜患肺癌,民警在走访入户宣传“居住簿”政策时,及时联系社区干部汇报党委政府,为其发起社会救助,解决子女抚养问题,县委书记亲自为其颁发“居住簿”;白果社区搬迁户吴高友患有精神疾病,社区民警协助其办理低保,避免了“办事多头跑”,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广佛镇以“居住簿”为支撑,通过划分“小菜园”,解决群众吃菜难的问题。老县镇以“居住簿”为抓手,统筹搬迁群众就业稳增收,优先保障持“居住簿”群众到社区工厂、茶旅企业就业务工,城关镇统筹实际情况,为“居住簿”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一千余个。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居住簿”制度解决大病救助百余起,实现就近入学两千余人,优先保障就业一万余人,一批关系群众民生福祉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通过实施“公里居住簿”登记管理制度,有效破解农村人口管理的现实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搬迁群众“原籍管不上、住地管不了、服务没保障”的现状得到彻底改善,强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和搬迁后扶工作落实。新型的人口管理模式,从管理和服务中切实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平利得到有力践行和生动实践,真正实现山区群众“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的目标,为平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和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