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陕县公安局!

| 微信公众号

《陕西公安》刊登宁陕县公安局理论调研文章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2日10时30分   来源:   作者:   【 字体: 】   

       近日,陕西省公安厅主办的《陕西公安》2023年第2期,刊登了宁陕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康调研形成的《用党的创新理论 破题新时代新征程公安机关使命任务》理论文章。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用党的创新理论

破题新时代新征程公安机关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赶考”的清醒宣示大党使命、以“人民”之笔擘画强国蓝图,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公安机关应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充分运用哲学观和方法论,既从宏观统筹、把握事物内在发展规律,又从微观施策、找准社会治理科学路径,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肯定否定规律把握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必须善于把握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变化一:理论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三次结合”,初步实现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呈现出真理、实践力量的强大魅力。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始终保持理论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变化二:复兴厚度与宽度。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们党立足人类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大国必霸、崛起必战”的历史窠臼,跳出西方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给出了中国方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度演变为高质量发展,宽度涵盖世界各国人民。

变化三:稳定内涵与外延。近代以来,从四分五裂到高度统一、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从被动挨打到独立自主,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厚植根基,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随着时代进步,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治安良好、犯罪率低,也期望衣食住行、网络安全、公平正义更有保障,更向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稳定渐变为贯穿全球经济一体化全过程的“大稳定”。

质量互变规律认清形势

风险既有独特性,又有关联性,往往由小隐患量的积累演变为大风险质的改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产生风险隐患的客观、普遍规律特点。

形势一:风险的内容和形式。风险按产生原因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等。一般情况下,风险的出现是发起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特殊情况下,风险容易被外部势力、别有用心人员操作利用、定义异化,赋予风险本身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属性,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利益诉求上升为诉求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制度安全、妨碍社会正常运转、破坏公序良俗、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形势二:风险的偶然和必然。风险的发生是与其产生过程中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冲突的结果。从偶然性看,产生风险的每一要素作用时间、地点、强度不同,其形式、结果、危害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可预见的未知性。从必然性看,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可以认知风险的性质和大小,观测和度量风险的后果,对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程度,运用概率来描述,发现和归纳其固有的规律特点,超前采取应对措施,改变风险存在、发生、影响的条件,对风险的认知把控尽量接近客观实际。

形势三:风险的现象和本质。任何一种事物均是时代的产物。透过风险现象看本质,需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世界变革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从民族复兴看,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问题交织叠加,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价值追求差异较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小压力。从社会发展看,经济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形式、资源分配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从社会治理看,仅靠传统手段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管理要素,治理能力和治理需求不适应的问题愈加突显。

 对立统一规律明确方向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面对新的时代命题,既要着眼当下、又要放眼长远,既要立足国内、又要统筹国际,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小文章,在复杂的稳定形势中精准施策。

措施一:坚持党建引领,既设计顶层,又夯实基础,着力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要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党委宏观设计、政府综合协调、部门联动配合作用,加快构建覆盖“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治理责任体系,完善保障民生、回应民需的政策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用制度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夯实党的基层阵地,强化综治中心、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治理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作用,引入乡贤、名仕、退休党员等治理力量,推行网格化、亲情化管理服务,使社会治理更具坚实的群众基础。

措施二:坚持人民主体,既强化管理,又优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兼顾服务和管理的关系,树牢人民至上理念,在服务中渗透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切实把握好管理、服务的尺度和权重。要把尊重民意作为管理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民意听证、可行评估等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推动各项决策更符合民意期待。要把深化改革作为管理的不竭动力,更新资源配置、社会分工、公共服务等领域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符合实际、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更加顺畅。要把多元服务作为管理的重要保障,培育公益类、协会类等社会服务组织,完善线下线上服务平台,探索更多人性化服务方式,让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成为主基调。

措施三:坚持三治融合,既体现刚性,又彰显柔性,着力解决各方现实利益问题。要坚持自治为基,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尽可能用群众的方式,平等的对话、沟通、协调、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矛盾化解的过程成为促进人际关系的过程,真正让群众唱主角。要坚持德治为魂,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打造德育教育基地,实行道德评议,选树道德模范,完善乡规民约等规范,固化形成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德治品牌,用道德侵润人心,让全社会崇德向善蔚然成风。要坚持法治为本,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运用法律天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遵纪守法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自觉。

措施四:坚持立体防范,既传统支撑,又科技赋能,着力解决治理手段滞后问题。要统筹传统手段与科技手段的关系,坚持融合共治、齐头并进,形成全覆盖的社会治理网络。要夯实村(社区)基层堡垒,整合共享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文化、综治等基础信息,依托中心护长、楼栋长等群防群治力量,探索推行五户联防、十户协防等措施,对不稳定动向做到源头发现、及时干预、积极疏导。要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数据融合、联通共享、分级授权的集约化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汇聚衣、食、住、行、网各方面基础数据,科学规划建设具有全时监测、自动分析、预警提示的功能平台,超前发现国际回流倒灌、国内发酵反弹的苗头信息,推动社会治理由人力累积向科技支撑转变。

措施五:坚持共建共享,既主动主责,又释放空间,着力解决责任错位越位问题。要转变思维理念,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发展,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民众之间的新型关系,切实以协商、合作、互动、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秩序重建和治理效能提升。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激励补偿制度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问题反映出来,释放更多公共空间给民众,让人民群众公平正义地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