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平利县公安局!

| 微信公众号

【心理健康19】认识“归因理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2日08时14分   来源:   作者:   【 字体: 】   

一、什么是“归因理论”
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闯红灯,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有急事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当一个人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时,我们会推测对方是一个友善的人。在观察日常生活的事件中,每个人都会试图拼凑各种信息来了解他人的行为,直到找出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解释或理由。这种现象被称作“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也就是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起因的方式。

二、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通常会用到两种不同的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一个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和自身有关。如:情绪、人格、能力。

外部归因:一个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和他所处的情境有关。如:外界压力、情境、天气。

而在学校中,当看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我们会认为:

1. 他讨厌学习,

2. 他前一天睡得太晚,

3. 这节课很无聊。 

每个人都会对事件的因果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些解释都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理解生活事件。

三、基本归因错误
归因可以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便利,但同时也会带来认知的错误。我们更偏向以他人的性格来解释行为,而忽略外部的影响。像上面的例子,学生在课上睡觉很容易被认为是不想好好学习,但实际上他昨晚复习到了凌晨。那么当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学生性格的时候就会和现实情况有出入。这种被称作基本归因错误。

四、当事人与旁观者
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会有基本归因错误,但是解释自己的行为也会进行自利归因。

自利归因是在成功的时候偏向将功劳归结在自己身上:“这次考试拿A是因为我努力复习了”,失败时归咎于不可控的外界条件:“我这次考得差是因为出题太难了/老师没讲到”。这种将成功归功自身,失败归咎外界因素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在观察自己行为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因素。而观察别人行为时,我们注意的中心放在被观察者身上,因而更容易忽略他所处的环境。

我们可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归因过程。

在和朋友聚会交谈共同讨论一件事情或八卦时,他们会试图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被谈论人的性格等等,也就是大家在进行归因。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偏好,是偏向内部归因(当事人的性格)?还是外部归因(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他们会不会只偏向一种?如果只偏向一种的话,提出不同意见他们的反应会有变化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日常生活中归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