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白河县公安局!

| 微信公众号

坟墓前的那一盏灯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   作者:   【 字体: 】   

我的家乡是被誉为“秦巴明珠”的安康,正所谓“春来忙田,腊来忙年。”从我记事起,家乡就有年三十给过世的祖辈和亲人“送亮”的风俗。“送亮”实际就是祭祀祖先——给他们送去回家的光亮。作为家里的独生女,这是我每年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而现在它也成了烙在我心里的一种习惯。

我们家的祖辈,大多埋在城外的山上。以前爷爷还健在的时候,每逢大年三十都会带上我和几个其他小辈们,抱着香烛、纸钱、鞭炮等祭奠用的东西去上坟。那个时候很少有汽车,爷爷会管我们家旁边一个拉货的叔叔借一辆三轮车,爸爸、小叔、大伯他们则会骑上几辆自行车,车后座再捎上一个人,队伍就这样不紧不慢的出发了。从城里进到村子,就鲜少有宽阔的大路了,大部分路程只能靠走,爷爷带着我们往往要走好几个小时。记得有一次,我从山脚爬到太爷爷的坟头时因为太累了,脚下一软,就一头磕了上去,把额角碰了个大包,这件事被长辈们当做我“孝顺”的突出表现一直笑到了现在。在坟山上,爷爷会一个坟头一个坟头地和我们讲:这是祖先、这是你太奶奶,这是大房的太爷爷……好让我们记住先辈们坟墓的位置和称谓。爸爸和大伯会用斧头和镰刀清除掉坟头的杂草,然后点一把香,给我们每个人分三根排着队在坟前叩头,接着大家烧起纸钱并点燃蜡烛放在墓门里,再拿一张白纸用浆糊或者黄土封住四个边角,就像给坟墓安上了一个小窗子,烛光从里面影影绰绰地透出来,寥落又带着些许温度。最后爷爷会絮絮叨叨地把大家的境况、喜事报告给祖宗们,求他们保佑儿孙,在下山之前,家里年轻的后辈会放一封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山谷,给冷清的林子带来一阵喧闹,年味儿也在鞭炮声中弥漫开来。这个仪式爷爷坚持了几十年,也许这成了他情感寄托,所以坚持了一辈子也不觉得苦和累。

前年爷爷去世了,临终前嘱托我们把他也葬在坟山上,紧挨着先祖们,于是“送亮”的路途上少了一个佝偻的身影,坟山上添了一座肃穆的新坟。后辈们也都长大,外出工作的、求学的、搬迁的,大家天各一方。但每到年三十,不必提醒,大家都会从各地赶回来“送亮”。和小时候不同的是,现在村子里的路都打通了,顺畅又平整的水泥路面上一辆辆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坟山的山脚下,大家从后备箱里取出的是一束束鲜花和小红灯,小灯笼等玩意儿,到了坟前,我们先叩头,再祭拜,烧纸钱被摆放鲜花所取代,传统的火药鞭炮也被电子鞭炮所取代,至于“送亮”最重要的环节——点蜡烛,则变成了一盏上电池的小红灯,可以一直亮十几天不灭。活着的人们把旧心事与新心愿一起许给死去的人,然后带着希望与勇气继续上路。就这样,生存不只是活着的人的事情,那些逝去的长者们像是从未离开,维系着游子和大家庭的关系,点亮的小灯也点亮了每个人心头对生活的热望。之所以在细节上有了这些明显变化,源自于大家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往过年,即使我的家乡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也难逃雾霾厄运,鞭炮的大量燃放让整座小城蒙上了一层散不去的烟雾,而烧纸钱带来的火灾隐患则让大山附近的居民在过年也绷紧着每一根神经。这些变化对小城的人来说,既延续了传统习俗,也像一剂“舒心散”宽慰了他们的心灵。过年时,不必等燃烧的纸钱熄灭,就可以安心下山,没有了爆竹的硝烟弥漫,白云舒卷,天空蓝随处可见。好的生存理念,引领着整座城市的文明。

我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年三十的时候要给过世的亲人们“送亮”。他说是为了让逝去亲人和家人一起过个热闹的年。现在我已工作三个年头,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送亮送亮,不只是一种对逝者的慰问怀念,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并践行孝道,凝聚家族的文化和力量,让我们不论走的有多远,都心存敬畏与感恩,让漂泊的心灵有归属。大年三十“送亮”的来路上记住自己从何处来,归途中想清楚新的一年要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