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伴随着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各式各样的电信网络诈骗也纷至沓来。近日,警方经过对节日期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以下几类诈骗类型较为高发,包括网络交易类诈骗、机票类诈骗、冒充客服类诈骗以及微信红包类诈骗,同时提示广大市民提高警惕,注意防范。
案例一:观看网络直播贪小便宜被骗两万余元
大年初一,一名市民在使用软件观看网络直播时,看到有玩家发送打折充值的消息,于是便加其QQ为好友,对方用QQ发来一网址链接,要求事主在网站上注册购买打折游戏币。事主在该网站填写了身份证号、姓名、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邮箱、QQ号、“XX直播”的ID号等信息,后对方用QQ发送支付二维码,事主用微信扫码支付,后对方又分别以账户绑定、异常解冻、升级VIP为由,多次通过发送支付二维码的方式骗走事主共计2.4万元。
案例二:谎称改签机票办理退款,窃取受害人信息
除夕晚上,一名市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称,他所订的2月7日的航班已被取消。由于春运期间机票票源紧张,该市民赶紧拨打了对方所留的400开头的咨询电话。对方以改签机票办理退款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信息,交由该“客服人员”操作改签,随后受害人又将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提供给了对方。不料手机又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卡内5万余元被消费。
案例三:微信钱包转账遭遇假客服被骗
大年初二,一名市民从微信钱包向绑定的银行账号转了两笔钱款,当晚其只收到第一笔钱。初三上午,该市民网上搜索“微信钱包客服电话”后与“客服”联系,对方称因网络原因,第二笔钱冻结在对方公司,让其通过银行自动柜员机操作,才能找回冻结的钱。随后受害人通过银行自动柜员机,按对方提示操作,从其银行卡分别往对方指定的账号转账10700元,发现还没有退款。对方以系统故障为由继续要求转账时,受害人意识到被骗。
案例四:轻信不明红包,个人信息被泄露
近日,市民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微信群里,群成员都不是实名,大多都互不相识。突然群里有人发红包,她就习惯性地抢了一个,点开后显示中了200元现金礼包,但是领走现金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及领取礼金的银行卡号。于是,李女士按照要求输入了个人信息,随后收到了申请提现的验证码短信。根据提示,李女士输入了验证码,结果发现银行卡中的一万余元被转走。
警方提醒
常见的“红包类陷阱”
节日期间,微信抢红包等活动纷纷来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该机会对市民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北京警方提醒,市民在抢红包时,一定要注意财产安全,切记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也不要抢不明的红包。下面几类有问题的红包类型,警方提示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1、领取时要求输入个人信息的红包。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这种红包有可能是诈骗红包。正常情况下,微信红包只需点击就能领取,并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
2、需要分享才能领取的红包。一些朋友圈分享的红包点开之后要求先加关注,还要分享给好友,这种红包涉嫌诱导分享和欺诈用户。
3、高额红包。微信红包是有限额的,单个微信红包限额200元,因此如果收到类似于“666”“888”之类的红包,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假红包。
4、AA红包。此类红包将微信AA收款界面进行了恶意篡改,然后加上“送红包”“现金红包”等字样,让大家误以为是在收红包,其实是在进行“AA付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