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常被戏称为“山高水完头”的地方,步行至集镇需要走2两个小时的山路,一个来回就得整整一天,还得起早贪黑,稍微耽搁,路上就得在路途中找住户人家借“火把”照明回家,只为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点月饼,全家人坐在“地坝”的月光下吃月饼。
六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都不算什么事儿,其实最难征服的就是几十里崎岖的山路。早上9点,学校上早自习,我得6点起床,匆匆热一碗前一天的剩饭,狼吞虎咽的吃下,并不因为有多好吃,而是时间不允许你细嚼慢咽,所以,至今我的时间观念都特别强。
下午3:30放学,已经饥肠辘辘,看到望眼欲穿的盘山路,两条腿颤颤巍巍的赶回家,揭开柴火炉边已经发凉的剩饭,同样狼吞虎咽的吃完,为异常忙碌的父母搭一把手,晚上在电压极低的钨丝灯灯光下写作业,完成作业已经是半夜11点。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寄宿制的学校生活少了每日奔波的苦,但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家的我,日夜想家的“苦”一直伴随到初中毕业。本以为等上高中就出去打工为父母分担,但要强的父母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走自己相同的路,坚决支持我们完成学业。要知道一个家庭同时三个学生,有多么的不容易。
上大学的四年里,寒暑假几乎没有回过家,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没回家,在学校的附近暑假工到开学,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妈妈打来电话,吃月饼没,我沉默几秒没说话,那一刻我知道我想家了,妈妈猜到了我的心思,就没再说话。
毕业之后的几年,有一段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除了工作可以冲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受外,在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淡化这来自故乡的浓浓情怀和对家人的思念。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中秋节,我无数次回忆了上文所有场景。
其实任何一个节日都以情亲贯穿始终,让人无法自拔,纵使豪情万丈的热血男儿,抑或终日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每当桂花飘香的八月,在月圆之夜总能想起年幼时那来之不易的月饼的奇特香味。有人逢人便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味道了,谁曾想过,每个人的曾经都不曾想同,有人回味的是童年的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吃什么都香!有人回味的是年幼时,家境窘迫,饥不择食,吃什么都香!但月饼的特殊味道只有这个特殊时期变得愈加浓烈。(作者:交警大队唐志全)